厦门日报刊登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文章《多管齐下 提高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多管齐下 提高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来源:厦门日报 2023-06-19
  
  ●王世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是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印发,明确了未来三年我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厦门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共治体系、营造更好环境、共筑美好生活来提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政治引领 构建共治体系
  城中村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共治体现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涵,也是政府部门由“管理”真正走向“治理”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当主动构建由各级党委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组成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共同体。
  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进一步夯实各级党委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组织基础,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加强城中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城中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城中村治理单元延伸。
  发挥社会组织专业特性。精准对接城中村居民各类现实需求,让不同社会组织以自身专业化能力有效应对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各类复杂事项,满足城中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让多方社会力量与资源有效融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大格局。
  激发居民主观能动性。厦门市民具有主人翁意识,应充分发挥城市市民与城中村村民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要通过各类新媒体形式扩大宣传,积极调动广大城乡居民参与城中村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充分了解城乡居民意愿,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将城乡居民意见纳入治理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居民切实利益与参与家乡建设的权益。
  坚持理念创新 提升发展环境
  提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水平,离不开经济“求实”、治理“求新”的发展环境。
  稳固经济根基,把城中村改造与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谋划推进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探索宜业社区的培育模式,明确主导产业,注重业态升级,推动社区迈上良性发展轨道。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合作开发新模式,指导和推动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计划,培育集体经济强村。探索城中村产业融合发展,整合集体资产,挖掘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打造创新创业样板。
  创新治理观念,切实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智慧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探索智能化管理模式,搭建大数据平台,把便捷服务向城中村各家庭延伸,用科技点亮居民美好生活。通过加快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公共服务从被动供给向主动推送转变,突出人文化、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智慧社区新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 打造宜居家园
  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城市治理高水平发展必须要坚持的重要价值理念。我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工作导向,不断探索城中村近邻服务新模式。围绕老百姓所关注的村务政务、文化娱乐、养老托幼等问题持续发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下沉政务便民服务。在加强城中村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中村综合服务分站或办事点的服务水平,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或专业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拓展服务。竭力形成便民服务事项由服务站代办,部分认证事项由服务站直办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真正畅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文化乐群服务。除了积极推动“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外,还应在城中村内大力提升文化服务。重视保留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村居空间,注重将城中村文化价值符号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加强人文关怀,推动居民加强交流沟通,进一步提升“邻聚力”。
  强化老幼关爱服务。以全龄人群需求为导向,加大养老托幼关爱服务力度。引入更高品质托育、托管服务机构,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宣导与心理关爱保护;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形成紧密联动,形成爱幼护幼、助老健老等多位一体的村居生活服务体系。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博士)